文化狂人在这个年代已经语不惊座了。从大陆到台湾从东南到西北美女到丑男,中国大地盛产如此众多的特立独行者,但是“狂”总是邪是歪的,不是那么名正言顺。有人把王小波说是狂,我就不同意。那怎么能说是狂呢,那是理智。王小波的理智幽默得不动声色圆润自如,建立在对中国的知识体系的剖析与批判上面且一鸣惊人。由知识分子到正统文化乃至中国国学,甚至文化界生活的任何一个微小的角落,王小波的气息有温暖的春天里的冬风,一针见血而不留痕迹。中国的古今文化有如一张精密无双的网,哪儿都透着风一捅就破又不为人知。网总网得住鱼,有鱼就是好网。所以从王小波来到王小波走去,这张网,顶多被人吐了几口水,骨子里还是那么结实。
照这样说来,王小波就是修网的人。我读他东西还不多,几篇文化评论,在我目前所读来看,他要说的至少有这么几件事:一、中国的知识分子宁肯保护道德的面子而非真理;二、中国的文化精髓是钻研的精神而非被误读的那几本名着;三、西方是乐活,中国是苦活,他妈的怎么中国的日子在中国人的眼里就那么没有活法。
当然更多,只是还没有读到。有些远不及这些精辟。
条条列列的解析没有必要,王小波的东西需要里亲自品尝,然后嚼到几根鱼骨头就够了。这么个风格,简单明了,粗俗易懂到每一句话,全抓起来,又有了文化的高度,太深奥,雾里看花。有些话稍纵带过,在你脑门子里一闪,你突然就爱上了这个老男人。我坚信王小波是给我们洗脑的而非来研究的。如果我写下这点东西能够弄出点想法,是别人不敢想或者没有想到的,那么王小波成功了,我也值了。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在王小波的世界里,没有任何绝对的精神。比如说在《我看国学》中,他说,“四书与红楼,就那么几本书,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塞在其中。”一向的骄傲他否定了,说那只是书,瞎折腾。又比如,他说我们民族,别说程朱理学,就是儒家道家墨家思想都是狗屁,最值得骄傲的还是八股文人的钻劲。一下子,好好的世界转了弯,压得人喘不过气。之前那么十几年好像在误读,把自己给毁了。现在呢,世界还是老样子,是坚持真理还是赢得这个世界呢?答案我不敢出,也不敢说也不愿说。
真可悲,我还是个学生,就沦落到中国知识分子这个地步。
也许有人辩驳,潮流总是好的。至少舆论已经把“叛逆”这个词推在了前沿。向传统挑战比比皆是,像下雨的时候抓一把水一样简单。我不想扯太远,就拿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小孩子来说,我承认,现在是如此。小小年纪也会顶嘴骂人,读书甚至读到可以写点文章表达想法。我还记得有个初中同学看完一个少年作家写的一篇文章以后也废寝忘食地写了一篇文章,说我虽然不能够完全摆脱这个应试教育,但我只会做半个牺牲品等等。当时我们笑说他一年写的作文怕是都没有这一篇字数多,洋洋洒洒。然后无限感慨这个小混混一样的同学怎么这么有思想了。他和另外好几个总是逃课抽烟找女朋友为了兄弟打群架。照大人的说法是没出息,以后也是祸害。现在听说一个当兵的去了,有的还读高中,有的做生意去了吧。总归是真的没有像我们这样走规规矩矩的路。以前一起大言不惭地说要抓应试教育的尾巴,现在倒套上了军法,够得受。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叛逆”至多是一个历史名词,它的脸上写着两个字:卑鄙。把你拉下水然后它跑掉,真是缘分作孽。也可以说是活该。
我也觉得这样讲太绝,但是很贴切。这么大个人了还被牵着鼻子走,简直是不可理喻。圣诞节好就一窝蜂地去过,为了弄得自己鹤立鸡群一点就装得比披着羊皮的狼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