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线便开阔起来了。我放眼望去,顿时,我怔住了,我的眼中一片惊奇,不,应该说是震撼。只见在一片由柳影和天光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我仔细搜索着,但在其中却没找到一朵红花,一片绿叶,只有成片的枯梗和残叶,宛如一幅大写意的山水,在水面上铺展开来。有的枯梗已被狂风折断,成堆地扎在水中,和它们在水中的影子一起构成一个个菱形、三角形和不规则圆形等形态各异的图案,有的却依然高高耸立着。荷的原先的圆圆的青翠的叶子,也早已被北风撕破,有的还蜷缩成黑色的一团却依然高耸着。那曾经泛着青翠的,孕育着新生命的莲蓬,在自己的使命结束之后便失去了光彩,早在北风中变成了一团乌炭,有的因荷梗被风折断,早已倒下,被冻结在泛着薄冰的水上。而有的虽然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却依然高举着他那蜂巢似的育儿室,那细长细长的枝蔓,似乎从世界的中心伸展开来,支撑起整个冬天的骨架。任凭他们姿态各异,但我分明看到,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守护着自己深埋地底的根。我的心似乎被什么东西给紧紧牵引着,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
忽又想起有关残荷的事来了。中国古代的文人,似乎对荷花,尤其是秋冬的残荷有着别样的情怀。李义山有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放翁诗“枕上听雨如许奇,残荷丛竹共催诗”,诸如此类的的句子大都是把残荷当做一种高洁的象征,代表一种人生的最高境界吧。诚然,七月,是荷一生中最繁盛的时刻,那接天的绿叶,映日的红荷,以及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幻影,确实引人入胜。但是,我却总感到,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红肥绿肥,总给人一种俗气的感觉,是一种迎合季节的俗美。唯有秋冬的枯荷,给人的才是一种真真正正的美的感受。那蕴藏于残枝败叶之中的是一种中国古今文人的自信与孤高,是一种生命的绝美。荷将自己的残枝败叶,落入池中,化为春泥,在地底悄然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