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暖风拂来,吹乱窗前的风铃,自己的心绪也随之拂乱。
躺在床上,听着令人心碎的歌声,一点一点融进我的内心,旋律的跌宕起伏都是那么引我入胜,再仔细品品那独特的歌词,竟是那么哀伤,悄然的抹去了我的活泼特性,一切都是那么的静谧。听着南拳妈妈的下雨天就想起了他。
他不高不矮,阳光的脸庞散落出丝丝耀眼的光芒,他说我很可爱,其实不然。但是,为什么我会想到他,好像连我自己都不知道。
其实他很静谧,因为他不喜欢和女生太过亲密。他很开朗,因为他喜欢给我讲笑话,一直一直笑到我肚子疼。记得又一次,他给我讲个冷笑话,其实啊,一点都不好笑,我也不知道怎么的,竟然傻傻的笑了出来,大概是不想他丢面子吧。
是的,我不想否认,也不想欺骗自己的心,今天我想他了。
几个月前,他因为给我打饭去插队被人欺负了,当时我都没有办法阻止,看着他被欺负我好心痛。幸好老师来了,然后他去了医院,后来连着几天都没来上课。终于在考试前几天他来了学校,当时心里好激动啊,眼泪决堤了。他对我微笑着,看着我。
我希望以后什么都好好的,我不否认,我喜欢过他。
喜欢只是喜欢,终究会云淡风轻的过去。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懂自己的心了。
【扩展阅读:写作指导,人物心理间接描写“四法”】
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划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心理描写除了直接剖析人物的心理,让人物内心独白或产生幻觉外,还可以通过对人物其它方面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即间接心理描写。这种手法用得好,同样能揭示人物内心的奥秘,刻划人物的性格,还可以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一般说来,人物心理的间接描写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神态揭示法
“表情神态是显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镜子”。恰当地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神情,能反映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譬如在《故乡》中鲁迅先生是这样通过对中年闰土的神态描写来揭示其内心世界的: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分别十几年的儿时伙伴相见,理应有说不完的相思之言,道不尽的欢快之情。但是,中年闰土与“我”相见之后,只是脸上“现出欢喜”之情——内心是高兴的,然而随“欢喜”同时现出的还有“凄凉”。这说明经过半个世纪的磨炼,闰土的头脑中烙上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印记——儿时的朋友决不能与今天的“老爷”划等号,于是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闰土乍见儿时伙伴的喜与哀、酸与苦以及精神麻木等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准确的神态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行动反映法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曾经说过:“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可见,具有人物鲜明个性的动作对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往往具有特别传神的效果。譬如在《孔乙己》中鲁迅先生这样通过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来反映其心理的: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